“著名的挪威都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 (CHRISTIAN NORBERG-SCHULZ) 曾在1979 年,提出了‘场所精神’(GENIUS LOCI) 的概念。 在他的《场所精神--迈向建筑现象学》 这本书中,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‘场所精神’这么一个说法。古罗马人认为,所有独立的本体,包括人与场所,都有其"守护神灵"陪伴其一生,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。”
——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院 2006年3月3日刊
(刘宇扬研究课题《場所,意圖,與建築》)
无间名师讲堂 | 本期讲师:刘宇扬
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、主持建筑师,出生于中国台湾并成长于美国,师从荷兰建筑家雷姆•库哈斯,199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。
刘先生除了领导事务所的全过程设计工作,亦担任上海建筑学会学术创作委员,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特聘教授,并入选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。
从学生、老师,再到成为独立建筑师,他说,自己像是把学到的咏春拳放到真实的战场上,“打得赢才是最重要的,如果打不赢,那拳法就只是花拳绣腿,就会被打死了。”本期讲堂,刘老师没有“施展拳法”,而是以《從城市到房子:尋找建築的意圖》为题,深入浅出地分享这套拳法的修炼秘诀。
Part1 场所精神 | 从房子到城市
“建筑的场所性来自于其所处之地的特定元素,并赋予了其建筑文化上的意义。有场地感的建筑既回应了现有的场所脉络,又界定了全新的场所精神。”
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的一扇窗景起始,刘老师阐述了他的建筑意图:建筑与室内,应该跳脱他们之间的局限关系,呈现贯穿的动态体验。空间不只局限于房子或窗子,而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;建筑、室内和景观不做明显区分,让人充分感受生活的热情和气息。整个思考的过程,就是从哲学和精神层面,更深入地寻找建筑的意图。
作为建筑师或设计师,如何学习建筑、实地调研、研究建筑大师?刘老师用身教言传娓娓道来。以一幅罗马城的Nolli plan作为开篇,他用简洁明朗的图底形式记录城市街道、肌理、空间,揭示了欧洲传统城市结构中公民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尺度关系。以此为基础脉络,刘老师展示了以往的城市研究课题,分享他对的城市问题、诗意空间、场所精神的见解。
建筑的考量从TIME、PLACE、USE三个层面阐述,在刘老师看来,建筑不止停留在时间、场所,更应付诸实践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关注建筑的用途,如何使用一个空间,实际上是很有趣的事情。在为业主设计时,深入思考空间的功能性、如何陈列等生活问题,所有设计过程,都融入了每个家庭不同的个性。那么,大师们如何解读TIME、PLACE、USE与建筑的关系?刘老师为大家推荐了几本相关书籍启发思维。
On Weathering:
The Life of Buildings in Time
时间的浸润
Mustafavi and Leatherbarrow
Genius Loci
Christian Norberg-Schulz
场所的精神
《工艺之道》
柳宗悦
使用的美学
Part2 行走的建筑学 | 意大利城市建筑研究
这一次,刘老师将同济大学的教学课程带到无间,分享2003年的一次意大利城市实地考察,通过“地形学(topography)”的视野,将几座山城通道、街道、城市空间的研究串联起来。通过街头记录的影像、街角手稿,刘老师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一座座有智慧的山城,一个鲜活的意大利。
从米兰南部的Cinque Terre,到经典贝壳广场所在地Siena,再到位于平坦山脊之上的Perugia,继续往南,抵达世界著名“当代音乐节之乡”Spoleto,最后来到欧洲最早大学的诞生之城Bologna。这些城市中市井的、人性化的空间,自然地通过建筑、地形、台阶,与人形成亲切关系。
以Spoleto中心广场为例,结合广场的音乐节使用功能,形成自然的室外音乐厅,广场与教堂前厅自然过渡,旁边的台阶,具备半座椅、半坡道的功能。微地形与城市空间、广场的处理关系,让刘老师得到启发,并成为其日后项目中经常使用和尝试界定空间的手法。
Part3 师者的敬重 | Snozzi建筑实践30年
意大利实践10年之后,刘老师有机会来到意大利的另一个小镇Monte Carasso,这里正是鲜为人知却又举足轻重的建筑师Luigi Snozzi的实践之城。从1974年开始,陆陆续续30多年的实践过程,Snozzi的建筑理念在小镇充分贯彻。
最经典的修道院改造项目中,整个城市空间被重新设计,原本散漫的空间关系梳理为围合式的格局。Snozzi在历史纵深的考量下更新建筑,改造为学校的建筑,外立面新与旧的结合,延续着16世纪建筑的空间肌理,教室空间则“不破不立”重新规划,以高挑空间运用弧线处理引入大量自然光。整体改造不拘泥于传统,充分表达现代建筑语言,堪称改造项目经典。
讲堂之上,不仅有授业解惑,也有思想共鸣。在场设计师们眼中的Monte Carasso,平易近人,清水混凝土的冷漠在这里变得温情,可以看到甘愿用巨大的跨度拥抱古代遗迹的学校建筑,也看到甘愿消失在城市天际线中用天窗采光的篮球馆,现代主义建筑在这座小城中,用场所精神传递出属于当代的古典美学。
课程最后,刘老师分享了Snozzi的建筑理念,为在场的年轻设计师们指引学习方向。“作为建筑师,首先是知识分子,其次才是专业人和艺术家。身为知识分子,建筑师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,每一个建筑的介入,都是一种破坏,所以每一个项目如何规划,都必须认真思量。”
“你对一座城市感到愉悦的不是它的七个或七十个奇妙之处,而是它对你的问题所给出的答案。”——伊塔洛·卡尔维诺 《看不见的城市》
“You take delight not in a city's seven or seventy wonders, but in the answer it gives to a question of yours.” ― Italo Calvino, Invisible Cities
“听完刘先生的课程以后,我对于场所精神这样的概念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,或许,那些原先只是为了解决地形间起伏关系的踏步,在经过时间领域与空间领域的双重考验之后,获得了意大利人的认同,它们成为城市的结构,也成为场所精神的某一种载体,这或许也解释了Carlo Scarpa的设计被人称作是代表意大利设计的原因吧。”
——无间设计师堂下共鸣
从建筑实践经验、项目解读,到建筑师学习、好书推荐,刘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城市与建筑的范本,听者受益良多。期待刘宇扬老师下一次分享,跟随名师一起寻找建筑设计的本心。
(以上图片来源于刘宇扬分享课件)